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巴巴的数据战争

2017-06-17 李娜 科技杂谈

【摘要】对数据的争夺,已成为互联网商战的制高点。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本文作者:李娜

杂谈投稿邮箱:631255063@qq.com


2017年6月1日,菜鸟与顺丰因快递柜数据引起一场相互封杀的大战,震惊了整个业界。


虽然在国家邮政局的介入调停下,双方的业务合作和数据传输已于6月3日暂时恢复,但这场3Q大战之后,又一次将无数用户卷入的巨头互杀,有可能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分水岭。


以此役为界,对数据的争夺,已成为互联网商战的制高点,没有之一。


对数据的控制,即对市场生态的控制。对数据的争夺,即对行业话语权的争夺。


此次冲突的全面爆发,以及过去数年来,阿里巴巴在多个行业反复上演的数据冲突,也让大家看清了阿里巴巴的数据野心。


阿里巴巴对数据的渴求,早已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阿里巴巴在做什么生意,无论你给它什么样的定位,马云都会告诉你:


其实,阿里巴巴只是一家数据公司。


问题在于,阿里巴巴获取数据的边界在哪里?而当它与政府、其他企业以及公众之间的数据冲突愈演愈烈,它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战争,还是和平,抉择的背后,考验尺度与平衡。


1


阿里巴巴与顺丰这一战,是谁最先掐断了数据,点燃了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顺丰说,是菜鸟试图掌握丰巢非淘系之外的物流数据。


菜鸟则称,从未要求顺丰提供非淘系数据,相反,是丰巢调取大量的淘系数据。


坐在谈判桌的两端,菜鸟和顺丰各执一词,让我们很难去证实,背后究竟谁是谁非。


事实上,对与错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更何况,商业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罗生门的背后,争夺未来的产业生态话语权,已经成为双方根本的利益矛盾。


而当这个根本矛盾彻底在桌面摊开,双方的矛盾爆发,乃至分道扬镳已再所难免。


虽然有政府力量的斡旋,双方暂时休战,但当生鲜季过去,双方的冲突很有可能再度重燃。


2


值得注意的是,或许连阿里巴巴自己都没有想到,没有定论的"丰鸟之争"事件,却带来了罕见的一边倒指责。


包括官媒在内的大量媒体,对阿里巴巴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声讨,社交网络平台上,也有大量用户力挺顺丰。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的遭遇,在于此前触及了太多公司利益,树敌太多。


事实上,这种争端,早已不是特例。


多年来,因为数据问题,阿里巴巴与企业甚至用户"擦枪走火"的情形,已经在多个行业不断出现:


(1)阿里健康:运营药监码,触动医药行业利益。


2014年1月,阿里巴巴斥资1.7亿美元,对中信集团旗下的二十一世纪有限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同年10月,更名为阿里健康。


这一布局所瞄准的,是食药总局的新政: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


2015年1月,食药总局要求所有药品必须在12月31日前全部入网药监码系统。这个药监码系统的具体运营者,正是阿里健康。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后面的波折,阿里健康将全权掌控医药零售流通环节。


然而,阿里健康同时担当售药市场平台方和药监码运营方,独家掌握监管信息数据后,可用于商业化运作的多重身份,遭到了医药行业人士的强烈质疑。


2016年1月,湖南养天和大药房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强推药监码违法"为由起诉食药总局。


2016年2月,医药行业集体控诉阿里健康利用平台特权,兜售医药行业核心数据、收取不合理的平台使用费。


控诉一:阿里巴巴针对入网企业收取一次性费用300元,用以承担药品电子监管网络的运营成本。


控诉二:阿里巴巴对医疗软件服务商设置人为技术障碍,利用药品监管系统的认证功能,要求软件行业服务商缴纳接入认证费。


控诉三:开发阿里巴巴数来宝平台,给药企和ISV(第三方数据服务商)企业提供数据接口服务,并针对不同企业缴纳数额不等的"保证金"。


控诉四:阿里健康销售人员向药企兜售药品批次、流向、数量等核心机密,成为一个贩卖数据的"中间商"。


这些控诉未必是事实,但伴随矛盾升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最终还是决定,收回了阿里健康的药品电子监管网运营权。


分析人士指出,食药总局并未按照政府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非盈利第三方药监码平台,而阿里健康的介入,势必会触动传统医药行业的利益,也是导致这一政企合作走向终结的原因所在。


(2)阿里教育:触及学生数据隐私边界


阿里巴巴健康的风波还未停,阿里家校也因数据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4年5月,阿里巴巴联合北京市教委推出了名为"阿里师生"的APP,提供了健康管理、营养测评、出勤管理、学校通知、健康反馈和班级互动等多个功能。


2016年初,"阿里师生"更名为"师生家校",其后,北京市教委和卫计委向各学校下发文件,要求全北京市中小学使用,"确保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然而,由于这一系统收集了学生的学籍管理信息、健康基础信息及家长信息等数据,所以遭受了大量家长的担忧和质疑。


虽然北京教委随后明确表示,"师生家校"系统是独立服务平台,不与学籍管理系统有任何关联和信息交换,但由于反弹意见压力,"师生家校"的推广,最终还是以"升级完善暂停开放"的名义不了了之。


分析人士指出,不论阿里巴巴触及到学生数据这块大蛋糕之后,能否抵挡住商业诱惑,用户都很难放心将如此重要的数据隐私,安心交给一家商业企业来管理和运营。


(3)京东:为何放弃支付宝?


此次"丰鸟之争",京东率先站队顺丰,除了因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也有京东与阿里系的多年的宿怨前因。


在京东发展的早期,其实曾与阿里巴巴还有过合作,其支付通道就曾采用过支付宝。


但在2007年,刘强东突然对外宣布,终止与支付宝合作,原因是支付宝拒绝对京东的支付费率由千分之四降到千分之三。


刘强东表示,京东与四家在线支付合作,但支付宝的费率是别家的4倍,"这意味着,京东每年需要多支付500-600万的费用"。


事实上,费率问题并不是京东与支付宝分道扬镳的唯一原因。


当时,就有媒体据公开数据计算,2010年京东的全年交易额为100亿人民币,按支付宝占比1%-2%来计算,支付宝一年向京东收取的费用总计不会超过100万元。


分析人士认为,双方分手的最直接原因是,京东必须把核心数据握在自己手中。


随着京东的发展壮大,如果还依托支付宝在线支付平台,就意味着京东客户的属性、客单价、购买频次、退款率等所有销售数据,都有可能被阿里巴巴全部掌握。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掌握了你最核心最机密的数据,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因此,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刘强东,借着支付费率高的理由,果断与支付宝分手。


所幸,京东当时对支付宝和财付通的依赖还很小,只占比在线支付的1%-2%,停止合作的影响,还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4)运营商:拿走用户"家门钥匙"的危险边界


不久前,知名自媒体人宁宇也在一篇《请不要把你家的钥匙交给陌生人保管》的文章里,对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业务进行了质疑。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在数百个服务场景里,为用户提供信用服务。


其中,宁宇直接质疑的,是芝麻信用的话费账单查询功能。


这一功能要求用户提供在运营商处(移动/电信/联通)设置的六位数的客服密码。用户授权后,就可以在支付宝APP中直接查询话费账单。


在宁宇看来,芝麻信用是以方便用户服务和提升客户信用为诱饵,试图撬开用户隐私大门,牟取用户的话费账单、学籍信息、车辆信息、公积金等重要个人隐私。


芝麻信用团队否认了这一说法,表示自己并不直接进行数据收集,而是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杭州数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信息采集服务,采集完毕后,数立公司直接将数据回传给芝麻信用。


尽管如此,支付宝与数立信息之间的关系,其实很难撇清。比如数立信息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何奕之,此前就曾担任过支付宝上海公司总经理。


最重要的是,只要获得了最核心的用户授权,芝麻信用就可以绕过运营商的用户隐私数据保护,直接以用户的名义向运营商提出数据获取请求,而运营商无法辨识,也就无法拒绝,只能把数据交出去。


这就相当于,用户把家里的钥匙,直接交给了保姆保管。


这是一个危险的边界,即使是以服务用户的名义。


3


不要问我,阿里巴巴为什么对数据这么重视。


没有行业不需要数据。 


罗振宇说,数据是商业的基础设施,是下一代生意的土壤,涂子沛说,只要生存在现代社会的协作网络,就逃不出数据之网。


"夸张点说,未来整个电商,乃至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都在数据里,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当然是很重要了。"一位运营商人士说。


按照工信部预测的数据,到2020年,仅中国的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就将突破1万亿元,而且复合年增长率将保持高达30%左右。


而在阿里巴巴的商业版图布局中,数据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2016财年,阿里巴巴中国零售交易市场交易总额达3万亿元人民币,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体,但马云却对外界"中国Ebay"的称呼很是苦恼。 


 "虽然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平台,但阿里巴巴不是零售公司。"他强调说,"阿里巴巴是一家数据公司。"


过去几年来,马云更已在各个场合,反复强调数据的重要性。


2014年,中国年度管理大会上,马云说:"淘宝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货,而是获得所有零售的数据和制造业的数据;做阿里巴巴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体系;做物流不是为了送包裹,而是将这些数据合在一起。"


2015年,证监大会上,马云说:"十年以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源不是石油,而是数据。谁拥有更多的数据,谁能够把数据处理得速度更快,能够把数据产生出价值,这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2016年,第三届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马云说,"未来,数据会成为核心资源。"


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马云表示,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出现,未来30年将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进行重新定义,"大数据给制造业带来的冲击,将远远超过电子商务对零售的冲击"。


在很多人看来,阿里巴巴一会儿做电商,一会儿做金融,一会儿做物流,一会儿搞医药,一会儿做电影……好像各个领域都在介入,但其实,阿里巴巴做的生意只有一个。


数据。


依托这些数据,阿里巴巴将前所未有地了解它的每一个用户。


"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会远远超过用户自己。"马云说。


这是数据对于阿里巴巴的意义。


如今,阿里巴巴早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数据运营者之一,它掌握着中国乃至全球数以亿计的机构、企业和消费者的海量数据。


据悉,现在阿里巴巴的数据存储已经逼近EB(大数据存储单位)级别,部分单张表每天的数据记录数高达几千亿条。每天,都有数千位活跃的工程师进行数据处理工作。


甚至有人说,学会数据分析,已成为每一个阿里巴巴员工必备的基本技能。


自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又牵手全国200多所高校,成立大数据研究院,培养大批量大数据专业人才。


阿里巴巴早已预料到,数据将会成为未来产业财富扩张的重要引擎,将在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而它自己,则如同一个庞大的平台,在它的业务触及的各个领域,不断的产生海量的数据资源。 


4


现在的问题在于,阿里的数据布局,将以何处为边界?


在很多人看来,阿里巴巴需要被提醒,在法律的红线上,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共享更应以公平竞争为边界,在遵守行业竞争规则下展开。


如同顺丰、在芝麻信用、在阿里健康、在阿里家校等纷争背后的矛盾与现实,在最大化地获取用户数据过程中,如何平衡产业利益,如何保护用户隐私,都是阿里巴巴需要认清的问题。


但在业界看来,现行法律的规划与完善,已经远远落后于大数据的实际发展。


"对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各家数据公司来说,要做到法律的合规,这并非难事,但如果仅仅是法律合规,却并不足以完善地保护用户的数据利益。"一位长期从事大数据研究的专家说。


在这位专家看来,当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正在以近乎野蛮的方式,进行数据资源的跑马圈地。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用户的数据,应由用户本人所有,但实际上,这些数据早已经成为各家公司竭力争夺的"私产"。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阿里巴巴与其他大多数公司获取用户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已是整个行业的新常态。


虽然,这些公司并不认为,自己是数据的"掠夺者"。他们只是在不断扩展自己的业务边界,并在自己的业务中持续产生数据。


但在实际的业务争夺中,这些数据的商业价值却一直在持续增长,甚至已经成为决定行业话语权与势力消长的兵家必争之地。


谁掌握用户数据,谁就能成为对上下游生杀予夺的行业主宰。


当产业链各个环节对数据的撷夺碰撞在一起,我们就看到,曾经的盟友反目成仇。


而随着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且将不断加速。


所以,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总司令福煦的名言:"这不是和平,这只是20年的停战协议!"


数据战争,现在才刚刚开始。


下一场战争,迟早还会到来。


而且,需要应战的不止是阿里巴巴以及业界的互联网公司。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已身在战场。


 近期热点文章

联通铁腕整治业绩造假:陕西、四川之后,下一个会是谁?

时隔5年,陕西联通业绩造假弊案终于彻底揭开

王晓初:联通即将进行哪些重要变革?

三大运营商蒙圈了:Verizon、AT&T先后退出云业务领域

大数据的寒冬已至,谁将倒下,谁成巨人?

深度:掉进云计算大坑的运营商,还爬得出来吗?

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关注科技杂谈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2016年度T+自媒体睿见之星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等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